一、基本情况
信息技术专业群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共有专任教师16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5人,高级工程师5人。校内教师100%为双师型教师,具有国际化进修经历的10人,企业教师来自IT知名企业。2021年被列为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团队成员先后获得宁波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浙江省教育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项;浙江省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省级以上信息化教学比赛中获三等奖以上3项;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互联网+教学”优秀案例特等奖1项;团队参与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主持省级精品课程1门,宁波市慕课建设课程3门,校级匠艺课堂课程A级3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本;开展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项,团队成果具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团队主要成员鞠洪尧曾任宁波市纺织服装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宁波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管委会党工委委员;应玉龙是浙江省专业带头人和宁波市第三层次领军人才,姚雪存、陆正球是宁波市第三层次领军人才和浙江省高校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对象。
二、建设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树立“协作、共享”的团队建设理念,打造一支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教学和科研水平突出、社会服务能力强、校内外相结合的教学创新团队;建立和创新团队合作机制,优化教师整体结构,通过“引育并举、专兼结合、校企互流”的方式,构建教学培养、企业实践、国内外研学的高水平双师培养体系;按照国家职业标准,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和课程标准,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开发系列新形态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实施1+X职业技能证书制度;聘请高水平名师,实施现代学徒制,共同提升服务地方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新高度。通过3年时间,把信息技术专业群教学团队建设成为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人才培养、特点鲜明、管理科学、专业群引领强劲、创新能力突出、示范辐射影响大的校级教学创新团队。
三、团队建设及成果
(一)依托多种途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1)对标省一流团队建设方案,建立健全团队管理制度,落实团队工作责任制;
(2)组织团队骨干教师参加教师教学能力与课程资源开发能力培训5次,努力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3)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新增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2人,优化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
(4)团队教师入选宁波市领军拔尖第三层次1人,开展国内访工访学2人,获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获三等
(二)对接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
(1)面向时尚服装产业链信息技术特色人才的需求,团队专兼职教师初步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学历证书”与“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有机衔接的课程体系。①根据专业群组群结构设置了7个领域,61个课程模块,并将考证内容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中;②遴选“大数据应用开发(Python)”、“大数据应用开发(Java)”2个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组织应云龙、王海颖、金波3名教师参加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获得高级讲师证和考评员证;③学生累计有69人通过“大数据应用开发(Java)”1+X证书考试,通过率100%,陆正球和王海颖2名教师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学校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和优胜学校;④大数据技术专业被确立为工信部第一批产教融合专业。
(2)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岗位工作过程课程标准,将企业生产项目转化为教学项目,建设课程标准、企业真实案例、实训项目、课程教学视频、习题库与试题库等。①本年度出版新形态教材《SQL Server数据库(微课视频版)》1本,并申报省级新形态活页式教材;②借助“浙江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超星学习通”等在线平台打造精品在线课程,完成在线课程建设8门,申报职业教育省级精品课程1门,市级慕课课程2门,“Java Web开发”、“程序设计基础”两门课程被列为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③“基于校企全面协同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类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获校第十届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双元育人,岗课赛证融通的仿真混合式课堂教学实践”等案例获校课堂革命案例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
(3)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借助学校匠艺课堂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开展基于线上线下混合式、情境案例式、问题导向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团队教师共获各级各类教科研项目18项,其中省部级1项,厅市级3项,校级15项,发表论文2篇。
(三)校企产学研协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共建信息技术专业群产教融合协作共同体,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①开展信息技术专业群人才培养研讨3次,开展访企拓岗行动5次;②与镇海区经信局、镇海区农业农村局共建“数字化人才实践基地”,在庄市街道光明村挂牌“数字化人才实践基地”,助力数字乡村建设;③与中科曙光、华为、金蝶等大型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开展大数据、移动应用、人工智能等方面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④积极开展校企深度合作,与金蝶等企业开展2020级现代学徒培养62人;⑤团队开展企业技术服务项目5项,申报各类知识产权7项。